【慷慨陈词的释义】“慷慨陈词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在表达观点或发表言论时态度坚定、语气激昂、言辞有力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正式场合,如演讲、辩论、写作等,强调说话者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。
一、释义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慷慨陈词 |
| 拼音 | kāng kǎi chén cí |
| 出处 | 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其言也,慷慨陈词,气节凛然。” |
| 含义 | 形容人说话态度坚定、情绪激昂、言辞有力,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表示对某事的强烈主张或坚定立场。 |
| 近义词 | 坚定不移、义正辞严、振振有词 |
| 反义词 | 软弱无力、吞吞吐吐、支支吾吾 |
| 例句 | 他在会议上慷慨陈词,表达了对环保问题的关切与支持。 |
二、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
1. 适用场合:适用于正式演讲、辩论、写作、新闻评论等需要表达强烈观点的场合。
2. 语气要求:需体现出说话者的自信与坚定,避免过于随意或情绪化。
3. 文化背景:在中文语境中,“慷慨”常带有道德高尚、情操崇高的意味,因此“慷慨陈词”往往带有正面评价。
4. 常见误用:有时会被错误地用来形容“话语冗长”或“无实际内容”,但其实应强调“言之有物”与“情感充沛”。
三、结语
“慷慨陈词”不仅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,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。它传递出说话者的责任感、正义感以及对某一话题的深刻理解。在日常交流或正式场合中,适当使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说服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