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】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是一句源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的成语,原意是形容人竭尽全力、勤勉敬业,直到生命最后一刻。这句话常用来赞美那些为国家、民族或事业无私奉献、奋斗终生的人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含义 |
| 鞠躬 | 恭敬地行礼,表示尊重和努力 |
| 尽瘁 | 竭尽心力,全力以赴 |
| 死而后已 | 直到死亡才停止 |
整体意思是:一个人为了某项事业或职责,竭尽全力,直至生命结束,不辞辛劳,不求回报。
二、出处与演变
该成语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,原文为:“臣闻先帝欲以臣为太傅,臣不敢当;愿陛下以臣为前将军,使臣得效愚忠,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。”后来被广泛引用,成为表达忠诚、奉献精神的典范。
三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社会中,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常用于:
- 表扬优秀员工或干部的敬业精神
- 赞美科学家、医生、教师等职业的奉献态度
- 描述历史人物如诸葛亮、林则徐等人的高尚情操
四、相关名人与事迹
| 人物 | 事迹 | 体现精神 |
| 诸葛亮 | 南征北战,辅佐刘禅,六出祁山,最终病死五丈原 | 忠诚、尽责、鞠躬尽瘁 |
| 林则徐 | 虎门销烟,面对外敌不屈不挠,晚年仍心系国事 | 奉献、爱国、不计个人得失 |
| 钱学森 | 放弃国外优渥生活,回国建设国防科技 | 无私奉献、报效祖国 |
五、总结
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敬业、忠诚与奉献精神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,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| 内容要点 | 简要说明 |
| 成语含义 | 竭尽全力,至死方休 |
| 出处 | 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 |
| 现代意义 | 表达敬业、忠诚、奉献精神 |
| 典型代表 | 诸葛亮、林则徐、钱学森等 |
| 精神价值 |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|
通过了解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内涵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对责任与使命的态度,也能从中汲取力量,激励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努力、坚定前行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