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游褒禅山记翻译】《游褒禅山记》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散文,文章通过游览褒禅山的经历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、志向与毅力的深刻思考。本文不仅是一篇游记,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文。
一、
《游褒禅山记》讲述了作者与友人一同游览褒禅山的过程,途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幽深的洞穴,并决定深入探索。然而,在进入洞穴后,因火把熄灭而不得不返回。这次经历让作者联想到人生中的许多事情,认为如果缺乏坚定的意志和充分的准备,即使有远大的目标,也难以实现。文章强调了“志”“力”“物”的关系,指出只有三者兼备,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。
二、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褒禅山亦谓之华山。 | 褒禅山也叫华山。 |
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,而卒葬之; | 唐代的高僧慧褒开始在山脚下建屋居住,死后也埋葬在这里; |
以故其后名之曰“褒禅”。 | 因此后来称这座山为“褒禅”。 |
今所谓慧空禅院者,褒之庐冢也。 | 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,就是慧褒和尚的坟墓和住所。 |
距其院东五里,所谓华山洞者,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。 | 距离那座寺院向东五里,就是所谓的华山洞,因为它位于华山的南面,所以这样命名。 |
距洞百余步,有碑仆道,其文漫灭,独其为文犹可识,曰“花山”。 | 距离洞口一百来步的地方,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,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,只有一部分还能辨认出来,写着“花山”。 |
今言“华”如“华实”之“华”者,盖音谬也。 | 现在人们读“华”字像“华实”的“华”,可能是音误。 |
余与四人拥火以入,入之愈深,其进愈难,而其见愈奇。 | 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去,越往深处走,越困难,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。 |
有怠而欲出者,曰:“不出,火且尽。” | 有人感到疲倦想出去,说:“不出来了,火就要烧完了。” |
余曰:“今所见如此,若又以吾力之所及,可以至焉。” | 我说:“现在看到的已经是这样了,如果再用我的力量,应该可以到达那里。” |
盖余之所至,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,然视其左右,来而记之者已少。 | 我走到的地方,比起那些喜欢游玩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,但看四周,能记录下来的人已经很少了。 |
盖其又深,则其至又加少矣。 | 那个洞越深,到达的人就越少。 |
方是时,余之力尚足以入,火尚足以明也。 | 当时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,火把也还能照亮。 |
既其出,则或咎其欲出者,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 | 出来以后,有人责怪那个想退出的人,我也后悔跟随他而没有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。 |
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 | 平坦而近的地方,游客多;险峻而远的地方,到达的人少。 |
而世之奇伟、瑰怪、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。 | 世上奇妙壮丽、非凡的景观,常常存在于险峻遥远的地方,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。 |
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 | 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无法到达的。 |
有志矣,不随以止也,然力不足者,亦不能至也。 | 有志向的人,如果不随波逐流地停止,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,也不能到达。 |
有志与力,而又不随以怠,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,亦不能至也。 | 有志向和力量,而且不轻易懈怠,但如果到了幽暗昏惑的地方,又没有外物帮助,也无法到达。 |
然力足以至焉,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,其孰能讥之乎? | 如果力量足够到达却没去,是可以无悔的,谁又能嘲笑他呢? |
余于仆碑,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,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,何可胜道也哉! | 我看着那块倒下的石碑,又感叹古代书籍的失传,后世错误地流传并无法说出真相的情况,怎么说得完呢! |
是余之所得也。 | 这就是我的收获。 |
三、总结
《游褒禅山记》不仅是对一次登山之旅的记录,更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。文章强调了“志”“力”“物”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,提醒人们要有坚定的目标、足够的能力以及必要的条件,才能实现理想。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登山,也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