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恬不知羞简体】“恬不知羞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原意是形容人做了坏事或不光彩的事,却毫不感到羞愧,甚至表现得理所当然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毫无廉耻、不知悔改的人,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。
在日常生活中,“恬不知羞”往往用来形容某些人行为失当、道德缺失,却依旧自以为是、毫无反省之心。例如,在公共场合做出不雅行为、欺骗他人、背信弃义等行为,若当事人毫无羞耻感,便可称为“恬不知羞”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恬不知羞 |
拼音 | tián bù zhī xiū |
含义 | 做了坏事或不光彩的事,却毫不感到羞愧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书面语 |
出处 | 出自《汉书·王嘉传》:“恬不知羞。” |
近义词 | 无耻之徒、不知羞耻、厚颜无耻 |
反义词 | 知耻后勇、自惭形秽、羞愧难当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批评他人 | 他明明犯了错误,还恬不知羞地否认,实在令人气愤。 |
描述社会现象 | 在一些不良风气中,有些人恬不知羞地追逐名利,不顾道德底线。 |
文学作品 | 小说中描绘的反派角色,常常表现出恬不知羞的嘴脸。 |
三、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
1. 感情色彩强烈:该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,不适合用于中性或褒义语境。
2. 避免滥用:在正式写作中,应谨慎使用,以免造成误解或情绪化表达。
3. 注意搭配:通常与“毫无”、“竟敢”等词语搭配使用,以增强语气。
四、结语
“恬不知羞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。它提醒我们,一个人若失去了羞耻心,便可能失去做人的底线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应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,做到知荣辱、明是非,避免成为“恬不知羞”的人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语言知识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