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翻译子游问孝,子曰: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,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,不】一、原文摘要
《论语·为政》篇中,有这样一段话:
> “子游问孝。子曰:‘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,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,不敬,何以别乎?’”
这段话是孔子与弟子子游关于“孝”的对话。孔子指出,仅仅做到“养”并不等于真正的孝,因为连狗和马都能被饲养,若没有对父母的尊敬之心,那与饲养动物有何区别?
二、
孔子强调,“孝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,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尊敬与情感的投入。他通过对比“人”与“犬马”,指出如果只是满足父母的生活需求,而缺乏真诚的敬爱,那就失去了“孝”的本质。
三、表格解析
原文 | 翻译 | 解析 |
子游问孝 | 子游问什么是孝 | 子游是孔子的学生,向孔子请教“孝”的含义 |
子曰 | 孔子说 | 表示接下来是孔子的回答 |
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 | 现在所说的孝,是指能够奉养父母 | 这里指有些人认为只要给父母提供生活所需就是孝 |
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 | 就连狗和马,也能被饲养 | 说明“养”并非孝的专属行为 |
不敬,何以别乎 | 如果没有尊敬之心,又怎么能区别于饲养动物呢? | 强调“敬”是孝的核心 |
四、延伸思考
这段话提醒我们,孝道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,更是精神上的陪伴与尊重。在现代社会中,许多子女可能因工作忙碌而忽略了与父母的情感交流,这种现象正是孔子所担忧的“不敬”。
因此,真正的孝,应是“养心”而非“养身”。只有将孝心融入日常生活,才能真正践行儒家提倡的“孝道”精神。
五、结语
《子游问孝》不仅是一段经典的儒家思想表达,也对现代家庭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。孝不仅是责任,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与心灵的沟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