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举人和进士做官区别】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,举人和进士是两个重要的功名等级,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仕途起点和官职晋升路径。虽然两者都属于士人阶层,但在实际做官的权力、地位以及仕途发展上存在明显差异。
一、基本概念
- 举人:通过乡试考试的人称为举人,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二级功名。举人可以参加会试,但未中进士者只能在地方任职,如县丞、教谕等。
- 进士:通过殿试考试的人称为进士,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。进士可以直接进入中央政府任职,成为朝廷重臣,升迁空间更大。
二、主要区别总结
| 对比项目 | 举人 | 进士 |
| 考试级别 | 乡试 | 殿试(皇帝亲自主持) |
| 功名等级 | 第二级功名 | 最高功名 |
| 官职起点 | 多为地方官(如县丞、教谕等) | 可直接入朝为官(如翰林、六部官员) |
| 升迁空间 | 相对有限 | 更广阔,可任高官或参与中枢决策 |
| 社会地位 | 地方士绅,有一定影响力 | 中央官员,受朝廷重视 |
| 命运差异 | 需再次参加会试,机会较少 | 一般直接授官,机会更多 |
| 历史例子 | 如范进(《儒林外史》) | 如张居正、宋濂等 |
三、总结
举人与进士虽然都是科举出身,但进士在仕途上的优势更为明显。进士不仅有更高的社会地位,还能更早进入中央政府,参与国家大事。而举人则多在地方任职,虽也有一定权力,但上升空间相对较小。因此,在古代,“进士”往往被视为更高层次的功名,象征着更大的政治前途和社会声望。
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,举人与进士在做官路径上的差异,实际上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下不同层级士人的命运走向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