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镜花水月下一句是什么】“镜花水月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不可靠的事物。它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《无题》诗中“镜花水月皆成空”,后来被广泛引用,成为形容虚幻、不真实事物的常用语。
在文学和日常用语中,“镜花水月”常与“浮光掠影”、“海市蜃楼”等词并用,强调事物的短暂性和不可捉摸性。虽然“镜花水月”本身没有严格的下一句,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诗词中,可能会出现与其相呼应的句子。
“镜花水月”是一个具有诗意和哲理的成语,常用于描述虚幻、不真实的事物。虽然它本身没有固定的下一句,但在不同的语境中,可以找到与之相辅相成的表达方式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搭配和解释,供参考。
表格:镜花水月相关搭配及解释
| 成语/短语 | 出处/来源 | 含义 | 与“镜花水月”的关系 |
| 镜花水月 | 李商隐《无题》 | 比喻虚幻、不真实的事物 | 原始出处,核心含义 |
| 浮光掠影 | 《庄子·齐物论》 | 形容印象不深、短暂易逝 | 与“镜花水月”意思相近 |
| 海市蜃楼 | 古代传说 | 比喻虚幻的景象 | 与“镜花水月”同为虚幻意象 |
| 空中楼阁 | 《后汉书》 | 比喻脱离实际的幻想 | 强调虚幻与现实的脱节 |
| 虚无缥缈 | 现代常用语 | 形容非常模糊、难以捉摸 | 与“镜花水月”有相似意境 |
| 梦中梦 | 《红楼梦》 | 比喻虚幻中的虚幻 | 强化“镜花水月”的虚幻感 |
结语:
“镜花水月”虽无固定下一句,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意味和文学美感,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词语。在不同语境中,它可以与多种表达相呼应,共同构建出对虚幻与真实的思考。了解这些搭配,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与应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