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永乐大典是谁主持编纂的】《永乐大典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,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。它在明代永乐年间由朝廷组织编纂,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。那么,究竟是谁主持编纂了这部巨著呢?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《永乐大典》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下令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,旨在汇集天下古今文献资料,以备帝王查阅与参考。其编纂工作始于1403年(永乐元年),历时数年,最终于1408年完成。整部书共22937卷,约3.7亿字,堪称中国古代文献的集大成者。
虽然《永乐大典》的编纂是一项庞大的国家工程,但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主要人物是当时的翰林学士解缙。解缙是明初著名的文人、政治家,才华横溢,曾参与多项重要文献的整理与编纂工作。他被任命为《永乐大典》的总编纂官,负责组织人员、制定编纂方案并监督整个过程。
不过,解缙在编纂过程中因政治原因遭到贬斥,后由另一位学者姚广孝接任。姚广孝是明初著名的高僧,同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,他在解缙之后继续主持《永乐大典》的编纂工作,直至完成。
因此,《永乐大典》的编纂工作主要由解缙和姚广孝两位学者共同主持,其中解缙是最初的负责人,而姚广孝则在后期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二、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书名 | 永乐大典 |
编纂时间 | 1403年—1408年(永乐年间) |
主持编纂者 | 解缙、姚广孝 |
编纂目的 | 汇集天下古今文献,供帝王查阅 |
卷数 | 共22937卷 |
字数 | 约3.7亿字 |
历史地位 |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,世界最早百科全书之一 |
编纂背景 | 明成祖朱棣下令,体现皇权对文化的重视 |
三、结语
《永乐大典》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,不仅反映了明代前期的文化成就,也展现了当时国家对知识整理与传播的高度重视。尽管原书已大部分散佚,但其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仍然不可估量。解缙与姚广孝作为主要编纂者,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,他们的贡献值得后人铭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