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什么意思】“重于泰山,轻于鸿毛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《报任安书》。这句话原意是形容人的死有不同的意义,有的死得有价值、有意义,就像泰山一样沉重;有的则毫无价值,像鸿毛一样轻飘。后来,这句话被广泛用于比喻事物的价值和意义的大小。
一、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西汉·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 |
原意 | 死的意义有轻重之分 |
现代用法 | 比喻事物的价值和意义的大小 |
用法举例 | “他的牺牲重于泰山,而他的行为轻于鸿毛。”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重于泰山”中的“泰山”是中国五岳之首,象征着稳固、厚重和权威。因此,“重于泰山”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件事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,比如为国家、民族或正义事业献身。
“轻于鸿毛”中的“鸿毛”指的是大雁的羽毛,非常轻。所以“轻于鸿毛”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件事毫无价值,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,比如为了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。
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,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生意义的重视。在历史上,许多仁人志士都以此自勉,追求一种更有价值的人生。
三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示例 |
文学作品 | 引用古文表达人物精神境界 |
教育场合 |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|
日常交流 | 形容某事的重要性或无意义性 |
四、常见误区
误区 | 正确理解 |
认为只适用于“死” | 其实也可用于评价事物的价值和意义 |
只用于褒义 | 实际上也有贬义用法(如“行为轻于鸿毛”) |
忽略出处 | 了解来源有助于更准确地运用 |
五、结语
“重于泰山,轻于鸿毛”不仅是一句成语,更是一种人生观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,而在于是否值得。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社会现象,都应该以“重于泰山”的标准来衡量其价值与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