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苏轼赤壁赋原文】一、
《赤壁赋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两篇散文,分别为《前赤壁赋》和《后赤壁赋》。这两篇文章以游赤壁为背景,借景抒情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、自然、历史的深刻思考与感悟。文章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融合了儒家、道家和佛家的思想,展现了苏轼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。
《前赤壁赋》通过描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情景,抒发了对人生短暂、宇宙永恒的感慨,并最终以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表达对生命有限的感叹,同时又以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”体现对时间与存在的哲思。《后赤壁赋》则通过对秋夜登赤壁的描写,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生无常、世事变迁的感悟,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。
二、表格对比:《前赤壁赋》与《后赤壁赋》主要特点
项目 | 《前赤壁赋》 | 《后赤壁赋》 |
创作背景 | 被贬黄州期间,初秋时节 | 同一时期,稍晚的秋季 |
情感基调 | 感叹人生短暂,略带忧郁 | 更加超脱,宁静淡泊 |
主题思想 | 人生如梦,宇宙无穷 | 世事无常,心境平和 |
写作手法 | 借景抒情,寓理于景 | 抒情写景,哲理交融 |
语言风格 | 清丽流畅,富有诗意 | 简洁明快,意蕴深远 |
哲学思想 | 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结合 | 更偏向道家超然思想 |
结尾态度 | 有感于生命短暂,但不失希望 | 对现实释怀,追求心灵自由 |
三、结语
《赤壁赋》不仅是苏轼文学成就的重要代表,更是其人生观、世界观的真实写照。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流露,苏轼在文字中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超越的境界,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生命力与精神的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