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自知力障碍的名词解释】自知力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、情绪或行为上缺乏对自身状态、能力或问题的正确认识,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的心理或生理状况。这种障碍常见于精神疾病患者,如精神分裂症、抑郁症、双相情感障碍等,也可见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或脑损伤患者中。
自知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,它关系到个体能否接受治疗、配合康复训练以及维持社会功能。当自知力受损时,患者可能否认自身存在疾病,拒绝服药或治疗,从而影响病情的控制和恢复。
自知力障碍总结与对比
| 项目 | 内容说明 |
| 定义 | 自知力障碍指个体无法正确识别或承认自身的心理、生理状态或问题。 |
| 常见表现 | 否认患病、拒绝治疗、不理解自身行为后果、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。 |
| 常见疾病 | 精神分裂症、双相障碍、抑郁症、阿尔茨海默病、脑损伤等。 |
| 影响因素 | 脑部损伤、精神疾病、药物作用、认知功能下降等。 |
| 临床意义 | 自知力缺失可能导致治疗依从性差,增加复发风险,影响社会功能。 |
| 评估方式 | 医生通过访谈、量表(如GAF、GQS)及观察行为进行判断。 |
| 治疗方法 | 针对原发病治疗,配合心理干预、家庭支持及社会康复训练。 |
自知力障碍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,而是多种精神或神经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。了解和识别自知力障碍有助于更早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,并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支持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