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七家属工什么意思】“五七家属工”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称谓,主要出现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。这一群体是当时特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的产物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。下面将从定义、历史背景、身份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什么是“五七家属工”?
“五七家属工”是指在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初期,根据中共中央《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》(简称“五七指示”)精神,一些单位的职工家属被安排参加劳动或工作,成为“家属工”。这些家属工通常没有正式编制,工资待遇较低,但承担了部分生产或服务工作。
随着时间推移,“五七家属工”逐渐演变为一种对特定群体的统称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:
- 五七干校学员家属:曾随同干部进入五七干校劳动的家属。
- 下放农村的职工家属:因政策原因被下放到农村的职工家属。
- 企业、机关、事业单位中临时安排工作的家属:未被正式录用但参与劳动的家属。
二、历史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时间 | 1966年—1980年代初 |
背景 | 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强调“劳动改造”与“自力更生”,大量干部、知识分子及其家属被下放或安排劳动 |
政策依据 | 中共中央《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》(“五七指示”) |
主要对象 | 干部、知识分子及其家属 |
三、身份特点
特点 | 说明 |
非正式编制 | 多数未被纳入正式职工序列,无固定编制 |
工资偏低 | 待遇低于正式职工,多为计时工资或补贴 |
劳动强度高 | 常常从事体力劳动或辅助性工作 |
社会地位低 |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,社会认同度不高 |
后续改革 | 随着改革开放,部分人员逐步转为正式职工或获得相应补偿 |
四、现实影响
“五七家属工”虽然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但其身份问题在后期仍引发了一些社会关注。随着国家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重视,部分符合条件的“五七家属工”在退休、社保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政策倾斜。
总结
“五七家属工”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群体,其形成与“文化大革命”密切相关。他们虽未被正式录用,却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如今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,这一群体的历史身份也逐渐得到认可与补偿。
表格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指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被安排劳动的职工家属 |
时间 | 1966年—1980年代初 |
背景 | “五七指示”推动下的劳动安排 |
特点 | 非正式编制、工资低、劳动强度高 |
影响 | 后期部分人员获得政策补偿 |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政策或具体案例,可查阅相关地方档案或政府文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