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九牛一毛有什么成语故事】“九牛一毛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微不足道的极小部分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故事,源自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——司马迁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背景
“九牛一毛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。当时,司马迁在记录古代经济状况时提到:“天下之大,人众财多,而贤者不得,不肖者得之,此非天命,乃人事也。今夫富者,或有千金之资,或有万金之积,而贫者,或一钱无有。故曰:‘九牛一毛,何足道哉?’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一个富有的人拥有无数财富,但相对于他拥有的整体来说,哪怕只是损失了一根牛毛,也不值得过分关注。后来,人们用“九牛一毛”来形容数量极其微小,不值一提。
二、成语含义与用法
| 词语 | 含义 | 用法举例 |
| 九牛一毛 | 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小的一部分,微不足道 | 他捐出的钱不过是九牛一毛,根本改变不了什么。 |
三、相关历史人物
- 司马迁:西汉著名史学家、文学家,著有《史记》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撰写通史的史学家。
- 成语来源:虽然“九牛一毛”并非出自某一位具体的历史人物之口,但其最早的文献记载来源于《史记》,因此与司马迁密切相关。
四、成语演变与现代应用
“九牛一毛”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某种损失、贡献或价值非常微小。例如:
- “他这次失败的项目损失不过九牛一毛。”
- “我们为环保做出的努力,也只是九牛一毛。”
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又富有哲理,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对性。
五、总结
“九牛一毛”源于古代对财富和数量的比喻,经过历史沉淀,成为今天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。它不仅表达了对微小事物的轻视,也反映了古人对数量关系的深刻理解。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和用法,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它的实际应用场景,并在日常交流中灵活运用。
| 成语 | 出处 | 含义 | 用法 | 历史人物 |
| 九牛一毛 | 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 | 极小部分,微不足道 | 形容损失或贡献极小 | 司马迁 |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