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罄竹难书的含义是什么意思】“罄竹难书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,原意是把竹子用完了也写不完,形容事情(多指罪行)非常多,难以写尽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罪行极多,无法全部记载或列举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罄竹难书 |
拼音 | qìng zhú nán shū |
出处 | 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:“罄竹难书其罪。” |
释义 | 形容罪行极多,难以写尽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某人或某事的罪行非常多,难以穷尽。 |
近义词 | 罪大恶极、罄竭难书、罪不可赦 |
反义词 | 功德无量、清白无辜、无罪可录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罄竹难书”最早出现在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中,李密在讨伐隋炀帝时,列举了隋炀帝的种种罪行,称其“罄竹难书”。后来,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表达方式,广泛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,表示罪行之多,无法一一列举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罄竹难书”虽然仍保留着原始的含义,但有时也被用来形容某些事件或现象非常复杂、难以全面总结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他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,最终被判处死刑。
2. 这家公司近年来的违规行为罄竹难书,已被有关部门调查。
3. 历史上的暴君往往罄竹难书,留下千古骂名。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罄竹难书”通常用于负面语境,强调的是罪行或错误。
- 不宜用于正面或中性事件,否则容易引起误解。
- 在正式写作中,应根据上下文合理使用,避免滥用。
五、总结
“罄竹难书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用来形容罪行繁多、难以穷尽。它不仅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,也反映了古人对道德和法律的重视。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,恰当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