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绿肥红瘦历史典故】“绿肥红瘦”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。这句诗原本描绘的是暮春时节,花儿凋零、绿叶繁茂的景象,后世常用来形容春末夏初时节的自然变化,也引申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与感慨。
一、出处与背景
- 出处: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
- 作者:李清照(宋代著名女词人)
- 原句:“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”
这首词通过描写一场风雨后的庭院景象,表达了词人对春光易逝的感伤之情。其中“绿肥红瘦”生动地刻画了绿叶增多、红花减少的自然变化,成为后世广为传诵的经典意象。
二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含义 | 引申意义 |
绿肥 | 绿色植物茂盛 | 象征生机、繁盛 |
红瘦 | 红色花朵稀少 | 象征衰败、凋零 |
绿肥红瘦 | 绿叶多、红花少 | 形容春末夏初的景象,也象征时光流逝 |
三、文化影响与使用场景
“绿肥红瘦”不仅是一句优美的诗句,更是一种文学意象,被广泛用于诗词、绘画、文学作品中,表达对季节变迁、人生无常的感慨。
- 文学领域:常用于描写春天将尽、夏日初临的景象。
- 艺术创作:在国画中常以“绿肥红瘦”为主题,表现自然之美。
- 现代语境:也可用来比喻事物由盛转衰的过程,或对美好时光的怀念。
四、总结
“绿肥红瘦”源于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,原指春末夏初时绿叶繁茂、红花凋零的自然景象。它不仅是对季节变化的生动描写,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深切情感。这一典故在文学、艺术乃至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。
项目 | 内容 |
标题 | 绿肥红瘦历史典故 |
出处 | 李清照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 |
含义 | 描写春末夏初绿叶多、红花少的景象 |
文化意义 | 表达对时光流逝、美好易逝的感慨 |
使用场景 | 文学、艺术、日常表达情感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