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课文拿来主义义主要内容】鲁迅的《拿来主义》是他在1934年发表的一篇杂文,文章以犀利的语言和深刻的批判精神,分析了当时中国在文化、思想方面对外来事物的态度,并提出了“拿来主义”的主张。文章旨在反对盲目排外与全盘西化两种极端倾向,倡导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,为我所用。
一、主要
《拿来主义》主要围绕“如何对待外来文化”这一问题展开论述。鲁迅通过讽刺和比喻的手法,批评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几种错误态度:
1. 闭关主义:拒绝一切外来文化,盲目排外,导致国家落后。
2. 送去主义:一味地向外国输出本国文化,缺乏自尊与自信。
3. 全盘西化:对西方文化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,忽视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。
鲁迅提出“拿来主义”,主张以一种主动、理性、批判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,即“我们要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”。他强调不能被动地接受,也不能盲目排斥,而应有选择地吸收、改造、利用,使其服务于本国的发展。
二、内容结构表格
内容分类 | 具体内容 |
作者 | 鲁迅 |
创作时间 | 1934年 |
文体 | 杂文 |
主题 |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(尤其是西方文化) |
主要观点 | 反对闭关主义、送去主义和全盘西化,提倡“拿来主义” |
核心主张 | “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” |
批判对象 | 盲目排外、无条件接受西方文化、缺乏独立思考 |
写作手法 | 讽刺、比喻、反问、对比 |
现实意义 | 强调文化自信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|
三、结语
《拿来主义》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刻反思,也对当代人如何面对外来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。它提醒我们,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,保持独立思考、理性判断,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