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,出自】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述而》。这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内心状态的对比描述,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格修养的核心理念。
一、原文出处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论语·述而》 |
原文 | 子曰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 |
二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君子 | 指有德行、有修养的人,符合儒家理想人格的人。 |
坦荡荡 | 形容心胸开阔、光明磊落,没有私心和忧虑。 |
小人 | 指缺乏道德修养、心胸狭窄的人。 |
长戚戚 | 形容经常忧愁、烦恼,内心不安定。 |
三、语义分析
这句话的意思是:君子因为心怀正道、行为端正,所以内心平静、无忧无虑;而小人因为心术不正、常怀私欲,所以总是感到焦虑、不安。
在孔子看来,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与其道德修养密切相关。君子因“仁”而安,小人因“利”而扰。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儒家对人格的理想追求,也揭示了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四、现实意义
方面 | 说明 |
个人修养 | 提醒人们要注重道德修养,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正直。 |
心理状态 | 强调良好的心态来源于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。 |
社会关系 | 对比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表现,有助于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矛盾。 |
五、总结
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不仅是对两种人格的对比,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深刻思考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坦然与正义,而非外在的得失与欲望的追逐。
六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论语·述而》 |
原文 | 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 |
含义 | 君子心胸宽广,小人常怀忧虑 |
现实意义 | 强调道德修养与心理状态的关系 |
思想核心 | 儒家对人格理想的追求 |
通过这段话,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人性的深刻洞察,以及他对社会和谐与个人修养的重视。在今天,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实践。